文化沙龍移師校園 人文精神延續弘揚

林婉萍

 

柔和的燈光下,一位著絳紫色短外套的女子凝神聚氣坐在古箏前,就見她妙指輕輕一撥繁弦,耳邊隨即傳來一陣清揚幽微的曲聲。妙曼的絲弦聲揭開「時空輪轉使音樂意象紛呈」為題的城市文化沙龍序幕,為平日主要用於舉辦會議或學術研討會的香港城市大學多媒體會議廳之側廳平添一份藝術氣息。

城大校長張信剛教授自1998年10月開始,每月以不同主題舉辦「城市文化沙龍」,邀請知名學者和藝術家到其位於嘉道理道的寓所「城廬」擔任嘉賓,與參加者把酒言歡,暢談藝術或歷史、文學、哲學,藉以推動文化交流,至今已舉行80多次聚會。2005年9月,張校長更把最初的70次文化沙龍結集成《契闊談讌七十回》,留下回憶之餘,更藉此請求捐助成立「城市大學文化活動基金」,以鼓勵和支持大學的文化活動。在過往參加者的熱心支持下,加上政府的配對,基金目前共籌得逾170萬元。此一基金至今仍未正式動用,將會全數移交給城大文康委員會,支持大學將來的文化活動。

12月14日晚上,張校長邀約逾40多位社會各界人士、城大教職員和學生,相聚於這個「小型演奏室」,一起欣賞香港演藝學院音樂學院講師及國家一級古箏演奏家許荾子女士的古箏演奏。

「最近幾個月來,城市文化沙龍在我寓所和大學輪流舉行。大家知道,我明年五月即將退休。由於許多人都覺得城市文化沙龍應該繼續下去,所以決定將它移到校園來,由城大文康委員會辦下去,」張校長說。

當晚的座上嘉賓鄒嘉彥講座教授是城市文化沙龍的常客之一。鄒教授表示,文化沙龍這種模式的聚會讓大學可以接觸社會,是很有意義的活動,對於能在校園延續感到非常高興。

創意媒體學院博士生張晶表示,大學在校內舉行文化沙龍可以讓同學在耳濡目染下得到藝術薰陶,無形中接受一種美育訓練,實在難能可貴。她認為,學生在城大學習期間能有一兩次參加文化沙龍的機會實在很有意義。她表示,校長雖然要退休了,但如果他仍然留在香港,還是可以每個月到大學參加文化沙龍。

首次參加文化沙龍的香港城市大學中樂團指揮吳汝洲先生也十分支持和認同文化沙龍的意義。他說:「一所大學的使命就是推動及提升整個社會的文化氣息,文化沙龍提供很好的機會,讓大家在輕鬆的氣氛和閒適的環境中接觸不同文化藝術,培養興趣,不僅學生受惠,所有出席人士都可以大開眼界。」

電腦科學系葉豪盛講座教授自言對音樂不太熟諳,卻很欣賞舉辦文化沙龍的做法,可讓工作上未必有機會接觸的人相聚一堂,讓不同背景和興趣各異的人互相交流和學習。「我很高興可以帶學生出席文化沙龍,讓他們多一個學習機會,」他說。今次與葉教授一同出席的電腦科學系碩士生鄺佑文專研數碼音樂,平時多聽西樂,這次出席文化沙龍加深了他對其他樂器的認識,感覺很新鮮。他和城大校友及香港城市大學中樂團助理指揮張天佑先生都認為,文化沙龍提供了一個近距離接觸知名學者和藝術家的機會。張先生更表示,以沙龍形式談文化、說藝術,較大型講座更為親切。

明年五月起,將以文康委員會主席身份續辦文化沙龍的鄭培凱教授說:「以往在校長家裡舉辦文化沙龍,給人以在家的感覺。現在移師大學校園,對同事、同學和整個城大社群更有意義,亦顯示這股文化氣息已開始滲透整個校園。」 他表示會延續目前的模式,繼續穿插學術文化討論和音樂藝術討論。城大除了會邀請香港的優秀藝術家外,還將邀請途經香港的其他大師參加文化沙龍。鄭教授接着說:「香港的優勢是流動性高,有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人經過香港,他們是豐富的文化資源。」

陳列在教學樓入口處的《夫子琴思》和《萬戶飛天》兩幅壁畫反映了城大兼重人文與科學的精神。城市文化沙龍移師校園,進一步體現城大是一所既注重專業教育與應用研究,又充滿人文藝術靈魂的大學。鄭教授對此深表贊同。

你可能感興趣

聯絡資料

傳訊及數據研究處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