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變暖:自然現象抑或人類之過?

鄭智友

 

能源及環境學院院長陳仲良教授3月11日為「校長講座系列:學術薈萃」發表演講,得出一個嚴酷的結論:人類活動加劇了全球氣候的變暖,我們必須盡力設法減緩這一趨勢。
 
陳教授以「全球氣候變暖:自然現象或人類之過?」為題做演講,首先以兩個淺顯事例作比擬,發人深省地點明了人類在全球氣候變暖中所起的作用。
 
陳教授說,即使某人已有四十五年煙齡且死於心臟病發作,醫生仍無法斷定是否香煙引起致命的心跳驟停,但吸煙極有可能就是死因。換言之,長年吸入的尼古丁極有可能削弱了這位煙民的身體健康。
 
陳教授又說,與此類似,如果天氣預報說本週末降雨的可能性有八成,那麼繼續如期舉行野外燒烤,那就不免冒險。明智之舉是改在室內燒烤,或是購置幾把大傘備用。
 
陳教授說,關於全球氣候變暖起因的爭論,在本質上可歸結為可能性或概率的高低,以及所感知的確定性。許多彼此交織的複雜因素可能是全球氣候變暖的成因,大致可將其分為「自然」和「人為」兩大類。
 
陳教授說,影響氣候的自然因素涉及多個領域,「米蘭科維奇理論」對此已有論述。米留廷˙米蘭科維奇(1879-1958)是塞爾維亞氣候學家,他提出的理論包含一套觀點,其中之一認為地球軌道的變化決定了氣候模式。
 
要說明這一理論,地球軌道的偏心率是其中的一個事例,也即地球環繞太陽公轉的橢圓形軌跡相對於正圓形的偏離程度;此外,還有地球在太空中繞太陽公轉大約為期一年期間,其自轉軸相對於太陽的傾斜位置。
 
此外,陳教授指出,火山猛烈噴發時的大量氣態懸浮物湧進大氣層,可吸收熱能或使熱輻射偏轉,從而影響地球冷卻和升溫的方式。
 
科學家面臨的問題是,各種交通工具消耗化石燃料後產生排放物,此類人為污染對地球氣候的影響跟火山活動大體相同,亦即釋放出可吸收熱能或使熱輻射偏轉的氣態懸浮物。換言之,人類的污染活動,猶如火山每天在噴發。
 
因此我們遇到的情形,恰似醫生診斷老煙民的奪命心臟病起因:此人死亡究竟是吸煙所致,或因為受了遺傳及環境因素的綜合影響?
 
陳教授指出,消耗化石燃料、濫伐森林、生產人造氣體而消耗臭氧層等人類活動,極有可能直接造成氣候的變化;地球軌道變化、火山大噴發之後的太陽活動變化等自然因素,不大可能造成氣候的長期改變。
 
陳教授舉例說明,歷史上地球溫度的異常與人類活動的關聯較強,與自然因素的關聯較弱。他又說,基於過往氣溫而重建的氣候估算模型顯示,氣候變化不大可能完全歸因於自然因素。
 
為了說明有必要緊急遏制可能影響氣候的人類活動,陳教授描述了未來三千年可能發生的情況:科學家設計了多個模型以預測極地冰蓋消失後的海平面變化,如果這些預測是正確的,那麼西元5014年的地圖將顯示香港已完全浸沒於水中,而中國內地的多數地區將被海水淹沒。
 
當今屢屢出現異常天氣,例子很多,其中兩個是:近期美國多次發生前所未有的大雪,而英國則出現罕見的大雨。目前尚難以斷定此類異常天氣直接起因於人類活動所致的氣候變化,但是毫無節制的人類活動將大有可能令極端天氣在未來頻頻出現。
 
有聽眾提問應如何減輕人類活動對地球氣候的影響,陳教授回答說,各國政府需要有政治意願去制定法律防止污染惡化,例如英國及韓國政府均制定了法律,以促使減少碳排放。
 
他說,其他國家或地區的政府也能夠、而且應該採取更多措施。
 
陳教授是國際公認的氣候研究專家,現任城大大氣科學講座教授及佳達亞太氣候研究中心主任。他亦是美國氣象學會院士和世界氣象組織的熱帶氣象研究工作小組成員,並擔任該組織的熱帶氣旋專家組主席。
 
陳教授曾獲英國皇家氣象學會頒予《國際氣候學報》大獎,並獲香港天文台授予「傑出氣象學家」榮銜。

 

你可能感興趣

聯絡資料

傳訊及數據研究處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