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新型傳染病大有可為

鄭智友

 

法國巴斯德研究所前所長Maxime Schwartz 教授5月30日主持香港城市大學(城大)傑出講座時指出,儘管新型傳染病將層出不窮,往往可給人類社會帶來災難性後果,但新研發的監測手段、生物技術的新成果將成為克敵的利器,減輕這些傳染病的威脅。
 
Schwartz教授認為對傳染病的研究不可停止,並批駁美國公共衛生部某前任部長1967年的言論,說是美國已經根除傳染病。
 
在演講中,Schwartz 教授說:「愛滋病、伊波拉病毒、瘋牛症、沙士、禽流感,還有基孔肯雅熱,這些例子幾乎無人不知。這些新型傳染病為什麼會出現?如何才能控制?我們是否應擔憂將來還有別的新型傳染病出現?」
 
Schwartz教授承認自古以來就有傳染病,並舉十四世紀出現的所謂「黑死病」為例,據估計這種傳染病消滅了約三分之一的歐洲人口,但他指出近四十年來出現的新型傳染病表現出新的特性,來源於新的環境。
 
他說,例如退伍軍人症這種新型傳染病的起因,是某種細菌在人類開始建造大型空調系統時找到了新宿主;「萊姆病」出現,則是因為人類入住新的環境,其中有傳播這種病的壁蝨;而伊波拉、愛滋病的病毒,則分別直接來源於人類和猴子、人類和黑猩猩的接觸。
 
此外,病原體具有變異能力,尤其是抵抗抗生素的能力,使得某些傳染病的殺傷力可能強大到令現有的藥物都不足以對抗。以結核病為例,如果患者未能謹遵醫囑而定時定量服用處方藥物,結核病菌就會具有多重耐藥性。又如脊髓灰質炎等傳染病,已有報道說可能反復發作。
 
結束演講時,Schwartz教授笑問道:「這會不會嚇倒我們?」他的結論是,也許不會被嚇倒,但我們應該密切關注,因為人類很可能繼續開拓居住地區,從而造成適合病原體生存的環境,退伍軍人症就是一例,而病原體是不大可能失去適應環境而演化的能力。

不過,Schwartz教授預言,監測手段及生物技術的領域正從事開創性研究,尤其是其中的微生物監測方法可測出某些人群及環境中有否傳染病源,例如可密切監視蚊子孳生的潮濕地區。

此外,在生物技術的多個領域亦同樣取得令人鼓舞的進展,包括診斷技術、疫苗、免疫療法、新型抗生素、遺傳學等。
 
「我們並非束手無策,」他說。
 
署理校長李博亞教授及副校長(研究及科技)呂堅教授分別致歡迎辭,特別提到城大新近成立的動物醫學院將重點關注公共衛生。
 
Schwartz教授在1967年獲得博士學位,並進入哈佛大學James D. Watson實驗室做了兩年博士後研究,後來重返巴斯德研究所,在那裏度過了他的大部份學術生涯。巴斯德研究所是一家非牟利的私立基金會機構,致力於生物學、微生物學、疾病及疫苗的研究,自1887年以來一直位居抗擊傳染病的前沿。
 
法國駐港澳總領事館的文化、教育及科學領事Anne Denis-Blanchardon女士致辭,她讚揚城大邀請世界一流學者來香港分享研究成果,增強了香港與法國的聯繫。
 

你可能感興趣

聯絡資料

傳訊及數據研究處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