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大參與研發新的大腸癌分類系統

鄭誼群

 

香港城市大學(城大)參與研發出一種新的分子分類系統,對於推動大腸癌的臨床研究與應用具有重要意義。醫學界稱許這新發現為重大突破。
 
城大生物醫學系助理教授王鑫博士,與來自歐美著名癌症研究中心的多位科學家組成的團隊,對全球4,000多名大腸癌病人進行綜合分析,成功將六個獨立的分類系統歸納為一套全新可靠的分類系統。
 
根據新的分類系統,近九成的大腸癌可分作四類「統一分子亞型」(Consensus Molecular Subtypes),每類「統一分子亞型」有其分子和病徵特點。例如獲診為第四類「統一分子亞型」的病人,較易出現腫瘤轉移,整體存活率亦較低;獲診為第二類「統一分子亞型」的病人,即使病情復發,其存活率仍是較高。
 
這項研究成果在2015年最新一期的著名期刊《自然醫學》中發表。
 
王博士指出大腸癌有多種不同的臨床表現,對藥物也有不同的反應,因此難以判斷哪種治療方法對病人最有效,以致延緩治療過程,加重醫療開支。
 
「這項研究的意義,在於能夠就一套可靠的大腸癌分類系統達成共識,有助醫生為每一類大腸癌作出最合適的治療,」王博士說。
 
城大副校長(研究及科技)呂堅教授對成功研發新分類系統感到鼓舞,認為對未來的臨床分類以及按類別治療病症奠下基礎。
 
呂教授說:「生命科學是城大的重要策略發展方向,是項成果反映了城大在這方面的研究能力。」
 
大腸癌是香港第二號癌症殺手。在2013年,共有1,981人死於該症,大約是癌症死亡人數總數的15%。2012年確診的新症則為4,500多宗。
 
香港的醫生及醫護人員對研究新突破表示歡迎。
 
伊利沙伯醫院臨床腫瘤科顧問醫生、醫院管理局九龍中聯網研究委員會主席區兆基醫生說:「有關研究是歷來最大規模的跨領域研究合作,結合了臨床、預測治療成效及分子的數據,為性質各異的大腸癌整合出統一的分類系統。」
 
「這項研究奠立堅實的基礎,協助其他研究員識別促使基因突變的程序以及可作治療的目標,並且研究各類大腸癌對不同治療法的臨床反應,可謂影響深遠,」區醫生續說。
 
伊利沙伯醫院腫瘤研究中心科學主管葉德俊醫生說:「有關分類系統非常有用,可協助醫生判斷哪些病人需要更強更多的治療,哪些病人不需要,這樣便可減少不必要的治療副作用。」
 
「這項研究是生物醫學的重大發展成果,對未來的大腸癌治療有重大影響,」葉醫生補充說。
 
王博士表示,現時辨認大腸癌類別的診斷程序甚為繁複,因此城大未來將集中研發分子生物標記,希望能夠在短時間內提供診斷及預測治療成效的病況,並為每一類別的大腸癌研發合適的治療。
 

你可能感興趣

聯絡資料

傳訊及數據研究處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