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藝術展呈現極端氣候

 

香港城市大學(城大)創意媒體學院學生運用香港天文台的氣候數據,創作了20件新媒體藝術作品,4月27日至29日在大館F倉展室舉行題為「風起雲湧——藝術、科學與極端天氣」的展覽,探討極端天氣對社會的破壞力,以及展現人與自然之間的複雜關係。

Blown Away at Tai Kwun
 「風起雲湧——藝術、科學與極端天氣」是創意媒體學院首次在大館舉行的藝術展覽。

 

創意媒體學院學生聯同能源及環境學院的研究人員,將香港天文台提供的氣候數據化成視像,並利用各類氣象學精密感測器取得的數據,以實驗電影、交互式動畫、縮時攝影、程式及聲音等形式重新演繹,提醒我們極端天氣帶來的災害。

在展覽中,多件作品聚焦於去年超級颱風「山竹」引發的災後創傷,亦探討海平面上升、溫室效應、空氣與光污染、微塑膠等嚴峻迫切的環境議題。

策展人曾泓博士指出:「是次展覽的作品結合藝術、科學與環境保護主義,對氣候變化、空中交通擁塞,以及災難回應等多重議題作出感性的視聽呈現。」

190429-2_TaiKwun
「明日之暴」

 

計劃總監兼創意媒體學院副教授Scott Hessels先生說:「科學呈現事實,藝術表達感受,這些展品以科學數據為基礎,由學生將許多數字,化成恐懼、傷痛、威力、美態、幽默和復原力。」

這是創意媒體學院首次在大館舉行藝術展覽,F倉展室原為政府的印刷工場,亦曾作囚犯入獄的登記處,Hessels先生指這段歷史正好配合新穎意象形式,新媒體藝術展覽猶如令F倉展室重生。

創意媒體學院一年級學生莫嘉熙與來自德國的三年級學生Marius Richter的攝影作品題為「明日之暴」,以延時曝光攝影捕捉程控LED條形照明燈的光影塗鴉,呈現兩組有關氣候急劇變化的預測數據。

在他的照片中,一名少女被超級颱風「山竹」的風速數據籠罩。莫嘉熙說:「我們以前看這些數據,未必聯想到跟自己的關係,其實香港作為沿海城市,深受海平線上升和超強颱風威脅。我希望透過這次創作,鼓勵觀眾思考這些問題。」
 

190429-1_TaiKwun
「颱瘋.殆風」

 

創意媒體學院四年級學生蘇漢鈴以雕塑及展演錄像記錄作品「颱瘋.殆風」參展,該作品以蠟燭高度,象徵自1960年代死於香港颱風的人數,再以熄滅火焰的形式來悼念這些極端氣候的死者。

她說:「這些死亡數字值得大家深思,雖然『山竹』的死亡人數不及60年代的『溫黛』,但香港經歷的超級颱風愈來愈多,我希望觀眾透過展品思考自己跟大自然的關係。」

她感激創意媒體學院的教師在創作過程中耐心指導,讓學生將創意化成呈現公眾眼前的藝術品。

你可能感興趣

聯絡資料

傳訊及數據研究處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