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大學者零污染生產再生清潔能源 獲頒亞太經合組織科研獎

黃穎嘉

 

Dr Ng’s research may help to resolve the two issues of energy shortage and pollution.
吳博士的研究有望解決能源短缺和環境污染兩大難題。

 

香港城市大學(城大)能源及環境學院副教授吳永豪博士研究以零污染的方式,分解水分製造可再生清潔能源,並可應用在污水上,有助解決能源短缺和環境污染兩大難題。

吳博士致力研究以太陽能分解水分,提取氫氣製造可再生能源,並應用光電催化的方式,提高太陽能的轉換效率,過程不會產生任何污染物。

吳博士在光電催化領域的貢獻,令他榮獲本年度亞太經合組織(APEC)創新、研究與教育科學獎(ASPIRE),是今屆唯一得獎的學者。頒獎典禮上月在智利的科技創新政策夥伴關係機制會議上舉行。

他說︰「能代表香港和城大獲得這個奬項,我深感榮幸。對於我和研究團隊來說,這是莫大的鼓勵。我們會在追求嚴謹的科研道路上繼續努力,期待能更上一層樓,以回饋社會。」

Dr Ng’s research on photoelectrocatalysis offers a solution to produce hydrogen through artificial photosynthesis and generate renewable energy.
吳博士的光電催化研究,可形成人造光合作用,從而產生氫氣並製造可再生能源。

 

吳博士解釋,生產能源的過程往往會產生污染物,破壞環境;而在眾多新型清潔能源中,太陽能是人類可利用的最豐富能源。因此過去十年,吳博士不斷改善可進行光電催化作用的半導體,希望將轉換效率提升。半導體放在水中,在光線的照射下,可與水分產生化學反應,形成人造光合作用;過程中能產生氫氣,從而製造可再生能源。

他指出︰「在應用氫氣的過程中,唯一的副產品是水,無論是生產抑或使用,都不會造成污染,同時有助解決能源危機。」此外,生產半導體的物料氧化鈦,可取自海沙和河沙;已氧化或生鏽的銅和鐵,也可作為光催化半導體,符合環保和經濟原則。

他亦與其他學者合作,研究將生活污水轉廢為能,分解用作產生氫氣。他解釋,一方面污水中含有大量有助產生氫氣的有機物質;另一方面此做法可處理污水問題,一舉兩得。

目前吳博士正集中研究光電催化的理論基礎部分,希望尋求突破,將轉換效率進一步提高。技術一旦達到產業化水平,可製成應用於手提電腦或手機等電子產品的燃料電池,日後亦有望用於燃料電池車。

Dr Ng Yun-hau (4th from left), Associate Professor of CityU’s School of Energy and Environment, receives this year’s APEC Science Prize for Innovation, Research and Education (ASPIRE) for his contributions to the discipline of photoelectrocatalysis.
吳博士(左四)憑他在光電催化領域的貢獻,榮獲本年度亞太經合組織創新、研究與教育科學獎。

 

他表示︰「解決能源危機及溫室效應問題,對人類至關重要。身為研究人員,我希望可以出一分力,研究發展可再生清潔能源,這是我選擇專注於這個範疇的原因。」

吳博士於2018年加入城大,他自2006開始從事光電催化研究,至今在主要學術期刊共發表約130篇論文,研究成果9次被選為期刊封面文章。他在相關領域屢獲殊榮,包括於2013年成為首位非日本籍的Honda-Fujishima獎項得主,並於2018年獲日本化學會頒發傑出講座獎。

ASPIRE每年頒發一次,旨在促進APEC成員國的經濟增長、貿易、投資和可持續發展,得獎者可獲25,000美元獎金。
 

 

你可能感興趣

聯絡資料

傳訊及數據研究處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