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大學者以零污染方式生產再生清潔能源 獲頒亞太經合組織科研獎

 

香港城市大學(城大)能源及環境學院副教授吳永豪博士研究以零污染的方式,分解水分製造可再生清潔能源,並可應用在污水上,有助解決能源短缺和環境污染兩大難題。

吳博士致力研究以太陽能分解水分,提取氫氣製造可再生能源,並應用光電催化的方式,提高太陽能的轉換效率,過程不會產生任何污染物。

吳博士在光電催化領域的貢獻,令他榮獲本年度亞太經合組織(APEC)創新、研究與教育科學獎(ASPIRE),是今屆唯一得獎的學者。頒獎典禮8月26日在智利的科技創新政策夥伴關係機制會議上舉行。

他說︰「能代表香港和城大獲得這個奬項,我深感榮幸。對於我和研究團隊來說,這是莫大的鼓勵。我們會在追求嚴謹的科研道路上繼續努力,期待能更上一層樓,以回饋社會。」

吳博士解釋,生產能源的過程往往會產生污染物,破壞環境;而在眾多新型清潔能源中,太陽能是人類可利用的最豐富能源。因此過去十年,吳博士不斷改善可進行光電催化作用的半導體,希望將轉換效率提升。半導體放在水中,在光線的照射下,可與水分產生化學反應,形成人造光合作用;過程中能產生氫氣,從而製造可再生能源。

他指出︰「在應用氫氣的過程中,唯一的副產品是水,無論是生產抑或使用,都不會造成污染,同時有助解決能源危機。」此外,生產半導體的物料氧化鈦,可取自海沙和河沙;已氧化或生鏽的銅和鐵,也可作為光催化半導體,符合環保和經濟原則。

他亦與其他學者合作,研究將生活污水轉廢為能,分解用作產生氫氣。他解釋,一方面污水中含有大量有助產生氫氣的有機物質;另一方面此做法可處理污水問題,一舉兩得。

目前吳博士正集中研究光電催化的理論基礎部分,希望尋求突破,將轉換效率進一步提高。技術一旦達到產業化水平,可製造成應用於手提電腦或手機等電子產品的燃料電池,日後亦有望用於燃料電池車。

他表示︰「解決能源危機及溫室效應問題,對人類至關重要。身為研究人員,我希望可以出一分力,研究發展可再生清潔能源,這是我選擇專注於這個範疇的原因。」

吳博士於2018年加入城大,他自2006開始從事光電催化研究,至今在主要學術期刊共發表約130篇論文,研究成果9次被選為期刊封面文章。他在相關領域屢獲殊榮,包括於2013年成為首位非日本籍的Honda-Fujishima獎項得主,並於2018年獲日本化學會頒發傑出講座獎。

ASPIRE每年頒發一次,旨在促進APEC成員國的經濟增長、貿易、投資和可持續發展,得獎者可獲25,000美元獎金。

新聞界查詢:
城大傳訊及公關處黃穎嘉(電話:3442 5228或9753 9505)

你可能感興趣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