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研究印證︰禁止拖網捕魚令海洋底棲生物大增

 

生物多樣性對海洋生態的健康非常重要。由香港城市大學(城大)科研人員領導的一項跨院校研究發現,禁止在本港海域拖網捕撈兩年半後,生物多樣性得到重大改善。研究結果顯示,禁止拖網捕魚可以修復及保護熱帶沿海水域生物多樣性。

研究團隊由城大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arine Pollution, SKLMP)主任兼化學系講座教授梁美儀教授領導。是次研究的結果已於學術刊物《生物學通訊》(《Communications Biology》)上發表,題為〈Recovery of tropical marine benthos after a trawl ban demonstrates linkage between abiotic and biotic changes〉。

拖網捕魚將生物一網打盡

拖網捕魚即是將漁網沉至海床然後拖行。梁教授說:「拖網捕魚會將海中生物一網打盡,並對海床造成嚴重的破壞。而且拖網會翻起本來沉積在海床的有機物,這些有機物繼而飄浮於水中,令海床上的沉積物攝食動物失去食物,於是生物多樣性大為減低。」

香港政府在2012年底於香港海域範圍禁止拖網捕魚,希望令海洋生態逐漸恢復。由梁教授共同領導的研究團隊就措施進行研究,於2012年6月、即禁止拖網捕魚前的半年,以及禁止拖網捕魚兩年半後的2015年6月,在28個香港水域各採集5個沉積物樣本,然後研究其物理化學性質與及泥中的底棲動物,即通常出沒於水域底部的生物。

Trawling
常見於香港海洋環境的沉積物中的底棲海洋生物,例如甲殼類、多毛類蟲、海膽、海參、雙殼貝類及腹足類。是次研究發現,拖網禁令實施後,這些生物的數量都增加了,以及在更多的抽樣地點裡都能找到牠們的蹤影。 (圖片來源︰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

 

Various types of fisheries captured in Hong Kong waters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rawl ban for a period of time. (Photo source: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拖網禁令實施一段時間後,從香港水域打撈得來的部分漁獲,種類繁多。(圖片來源:香港城市大學)

 

物種和海洋底棲生物數量大增

研究結果顯示,禁止拖網捕魚紓緩了捕魚對海洋環境造成的壓力,令物種的豐富程度和海洋底棲生物數量大幅增加。

研究結果顯示,與2012年的調查結果相比,禁令實施後,水體中懸浮固體的平均含量顯著降低了1.36 mg/L(即減少了約25%),而表層沉積物中總有機物的平均含量則顯著升高了1.6 mg/L(即增加了約29%),反映對海洋底棲生物棲息地的干擾減少

此外,禁令實施後,底棲物種的數量和豐富度顯著增加。沉積物樣本中發現的底棲物種種類平均數目從27.5種增加到48.3種(增加了約76%)。在每0.5平方米的採樣區域,沉積物樣本中發現的所有底棲生物的平均數量從253隻增加到848隻(增加了約235%),而增加的情況在多毛類蟲和雙殼貝類中尤其突出。  

Trawling
研究發現禁拖網後瀨尿蝦比之前更長和更重。(圖片來源:香港城市大學)

 

底棲生態系統迅速恢復

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兼SKLMP成員、香港浸會大學(浸大)的邱建文教授分享說:「其實這些較細小的底棲生物扮演十分重要角色,牠們是魚、蟹及瀨尿蝦(蝦姑)的主要食物。牠們的數量隨着禁拖網措施的實行而增加,亦會促進較大型的物種增多,改善漁業資源。」

據研究團隊同期進行的研究顯示,比較實施拖網禁令之前(2004年及2012年)及之後(2013年至2016年)的數據,香港東部及西部水域的魚類與甲殼類多樣性均有所回升。結果顯示,每平方公里的抽樣區域內,東部水域的平均捕食性蟹的數量從2004年的86隻增加了5倍到2015年至2016年的516隻,而西部水域的捕食性蟹的數量從157隻大增超過12倍到2,101隻。同樣,拖網禁令實施後,東西部水域的所有魚類或捕食性魚類的數量及重量均有所增加。

梁教授強調說:「禁拖網後,我們發現收集到的瀨尿蝦樣本比之前的更長和更重。另外,在東西部水域中的魚類及甲殼類的生物量全面增加,令人非常鼓舞。研究表明在香港實施拖網禁令3.5年後,底棲生態系統及漁業資源已迅速恢復。」

團隊進行了超過100次實地調查,並動用了1名博士後、4名博士生及1名碩士生對大量的樣本進行物種鑑定、數量檢測、數據處理及分析。

Trawling
團隊進行實地調查底棲生物的工序,右下角是從香港水域收集得來的底棲生物。
(圖片來源︰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

 

多管齊下促進生態系統恢復

梁教授說:「我們的研究成果令人振奮,並為香港特區政府的禁止拖網捕撈政策提供了支持。令人欣慰的是,香港為促進永續漁業發展及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育,作出了成功的漁業管理範例。我們希望其他國家,特別是熱帶國家能參考我們的研究結果,共同禁止破壞性拖網捕撈活動。」

他指出,這次調查研究僅代表全球71項相關研究中,在熱帶地區進行的第二次拖網禁令相關研究,「這是一項罕有、而絕對不可或缺的研究」。他希望這次研究成果能夠喚起全球各地政府關注拖網捕魚對海洋生態的影響。研究發表後,梁教授已獲葡萄牙海洋科學與合作組織 (Sciaena) 邀請分享研究成果、以及接受了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訪談。 

梁教授進一步說:「除了禁止拖網捕撈外,還要加強執法停止非法拖網活動,改善水質並設立休漁期及漁業保護區、 控制漁具及限制魚獲大小以減少捕撈力度,以及減少海上工程,這樣多管齊下有助進一步促進生態系統恢復。」

這項被梁教授形容為「學術生涯中其中一項最重要兼最艱鉅」的研究,獲得香港研究資助局批出730萬港元協作研究金而進行。最近,研究團隊亦獲得香港特區政府環境保護署120萬港元的研究資助,將在今年夏季再次進行對海洋底棲生物多樣性的調查,研究生態系統是否會進一步改善。

梁教授與浸大的邱建文教授是這篇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第一作者是浸大博士生王智,其他協作學者分別來自嶺南大學與香港大學。 

Trawling
城大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兼化學系講座教授梁美儀教授(中)、浸大邱建文教授(右)、SKLMP博士後研究員陶世如博士(左)展示拖網禁令實施後部分香港水域的漁獲。(圖片來源:香港城市大學)

 

梁教授聯同其他研究人員多次發表與拖網禁令相關的論文,包括刊於學術期刊《Ecosystems》上題為〈Does a Trawl Ban Benefit Commercially Important Decapoda and Stomatopoda in Hong Kong?〉的論文。而另一篇相關論文〈Trawl ban in a heavily exploited marine environment: Responses in population dynamics of four stomatopod species〉則刊於學術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

另外,梁教授近日更獲歐盟委員會邀請,於旗下的資訊平台Science for Environmental Policy上,轉載他們團隊有關人工生態組件可提升生物多樣性的論文,將於5月刊出。  

DOI number: 10.1038/s42003-021-01732-y10.1007/s10021-020-00574-910.1038/s41598-018-35804-7

相關故事: 人工生態組件可提升香港等地的海堤生物多樣性

 

Newsletter Subscription: Research 

* indicates required

Areas of Interest 

聯絡資料

Back to top